子計畫
生態心理學的療癒新視野與宗教及靈性的對話

發端於90年代的生態心理學建立在對於地球生態危機的反省之中,企圖探索環境破壞的文化心理根源。生態心理學是生態保育工作者與心理學者之跨領域合作的成果:生態運動倡議者意識到改變人類破壞環境的生活方式時,需要心理學知識的協助;而心理學者也透過人與自然關係的反思來批判主流心理學典範對於自然環境的忽略。美國研究反文化的歷史學者 Roszak於1992年出版的Voice of the Earth: An Exploration of Ecopsychology是最先提出「生態心理學」一詞的著作之一。Roszak於1995年所編輯的 Ecopsychology: Restoring the Earth; Healing the Mind一書,成為生態心理學的重要著作。本書的中文版《生態心理學:復育地球、療癒心靈》由荒野保護協會於2010年出版(2017年交由心靈工坊出版),是在台灣推動生態心理學重要的起點 。

在環境運動中生發的生態心理學,讓環境運動中對於環境倫理的省思聯繫到對於人類心理動力的基本反省之中。在理論的基礎工作上,生態心理學受到現象學心理學、榮格分析心理學以及超個人心理學比較大的影響。榮格心理學與超個人心理學企圖將靈性帶入心理學的知識架構中,生態心理學則是指出人與自然的連結對於心靈發展以及靈性發展的重要性。生態心理學的靈性視野與深層生態學與生態靈性有密切關連,認為對於地球的照顧也就是對於自己靈性的照顧。

以生態心理學與生態靈性為基礎,可以在全球共同面對的後疫情時代討論兩個議題。第一、在疫情衝擊中如何提出一個涵括人類與非人類之健康與療癒的整體思考。第二、生態心理學中所提出的以自然與荒野為基礎的療癒模式,以及生態靈性中所開展的在大自然中的靈性連結,如何做為宗教療癒實踐的進路。

當生態心理學以整個地球,包括人、其他棲息於地球上之萬物生靈,環境等作為思考精神健全的整體時,也意味著心理學這門以人為關注對象的學科,必須重新反省其人本中心的知識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