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研討會|2024全人關懷整合照顧與倫理國際研討會

敬邀參加【2024全人關懷整合照顧與倫理國際研討會】 2024全人關懷整合照顧與倫理國際研討會 【高齡衰弱者在營養、疼痛治療、靈性之整合照顧與倫理】 為了促進高齡衰弱者照護的跨領域合作及教育培訓,以提升營養、疼痛治療、靈性支持等方面的照護品質,並強化倫理價值觀,迎接台灣高齡化社會的挑戰。 本研討會邀請加拿大McGill 大學;美國Maryland University 及Rutgers University 演講者,提供跨專業和國際視角,包含: 高齡者的流行病學(患病率和護理負擔) 高齡者的身、心、靈的變化 高齡者的藥理學變化及差異 為高齡衰弱者提供合宜的營養照護 為照顧者/家人提供經驗、基礎護理和最新知識。 時間:2024年8月3日(六) 9:00-17:00 地點:輔仁大學國璽樓二樓國際會議廳 招募對象:大專院校師生、臨床醫療人員、社會工作者、靈性與宗教相關領域者、高齡衰弱主要照護者及一般民眾。 報名網址(113/07/27截止):https://reurl.cc/9vW5WV 研討會官網:https://sites.google.com/view/2024hcic -主辦單位 - 天主教輔仁大學醫學院 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人文處 輔仁大學教育部「宗教地景、療癒與社會實踐」標竿計畫 輔仁大學高齡產業新創加速器 天主教輔仁大學研發處 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協辦單位- 天主教會台灣地區主教團健康照護牧靈中心 天主教耕莘醫療財團法人耕莘醫院 天主教康泰醫療教育基金會 天主教輔仁大學宗教系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樂仁全人教育健康促進協會 Maryland university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Initiative -指導單位- 財團法人天主教會台灣地區主教團 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 中華民國教育部

Read more

專題演講|記憶.美學實踐.日常非日常

「記憶.美學實踐.日常非日常」-專題演講 【講座大綱】 一、前言:置於死地而後生 二、女性記憶的創生 三、《老來亂亂畫》--重新喚起母性記憶 四、《厝邊佇佗位? 》老照片與歷史記憶 五、面對文化禁忌的美學討論 六、日常中的非日常 【簡介】 這次演講,想分享從我在家鄉老家彰化市南瑤路314巷9號,這間1960-1980年代黨外民主運動的基地,所舉辦的九十歲母親塗鴉展(2019-2020),以及在COVID-19疫情與疫情過後,我在母親過世後在自家老屋外牆與巷弄的老照片裝置藝術展(2022-2024),來探討個人與集體的記憶為何要創生?面對社會居住空間人際疏離,和面對日漸高齡化的現代社會,如何透過美學實踐來創生?我將討論如何開展老人圖像創作與居住空間之間的能動力。 其次,我將分享如何從社區里民的老照片蒐集與訪談、與展覽過程中、去發現到女性、老屋、老故事、居住空間所交織的展覽,所表現出的日常中的非日常美學實踐的意義探索。藉2022年到現在正在進行的老相片裝置藝術展,來思索歷史記憶中的個人與集體禁忌、所面臨的血緣與信仰共同體,在長期政治威權與強勢美式全球化文化影響下,快速消逝的地方記憶,我們如何從日常的美學實踐,去進行杯水車薪式,或者滴水穿石般的記憶創生。   講者:王鏡玲 (真理大學宗教文化與資訊管理學系教授) 日期:2023年12月12日(二) 時間:09:10 - 13:30 (12:00 - 13:30是與講者的午餐交流時間 ) 地點:輔仁大學羅耀拉117會議室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dHAh2LVgnwJNaEV39 主辦單位:輔仁大學宗教學系、輔仁大學「宗教地景、療癒與社會實踐」標竿計畫辦公室  

Read more

[演講]「入世、修持與跨界:台灣宗教特質的省思」

輔仁大學宗教學系與「宗教地景、療癒與社會」標竿計畫辦公室,共同邀請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齊偉先教授,以「入世、修持與跨界:台灣宗教特質的省思」為題進行專題演講。 臺灣在二戰後現代國家治理模式的運作與變遷過程中,宗教面臨的是結構面上對其有正面社會功能的社會期待,以及個體層次上的靈性訴求高漲。我們發現這兩個面向都沒有讓宗教在教義或信仰元素上產生重大的轉變,而是在組織面上有許多創新的設計,並且同時創造了更多儀式參與模式。臺灣的佛教、道教、民間信仰在這方面的回應,高度展現出儀式的彈性,透過儀式的創新來回應民眾在現代社會中的靈性需求。從這裡我們發現有別於基督宗教這種教義型宗教,存在著另一種倚賴儀式以回應社會變遷的宗教,一種儀式實踐優位的宗教類型,稱之為儀式型宗教。從歐美社會的教義型宗教逐漸出現宗教與靈性的劃界,到臺灣社會儀式型宗教面對現代性的許多另類的因應發展,讓人不得不重新思考「宗教」既有的概念框架是否逐漸喪失對現代社會相關現象的解釋力。「後宗教」雖不意味著我們必須揚棄這樣的詞彙,但卻警醒我們「宗教」的內涵正處於質變,例如有必要思索一種涵跨靈性路線與修持路線的新宗教理解模式。特別是在像臺灣這樣一個多元宗教的社會,同時存在兩種路線的宗教發展,對宗教治理模式的調整與對「宗教」理解的擴充,都是當代臺灣社會的課題。 講者:齊偉先(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主持人:鄭印君(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系主任、「宗教地景、療癒與社會」標竿計畫總計畫主持人) 時間:2022年11月30日(三) 12:20-13:40 地點:羅耀拉大樓SL301 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oVMBpxv72Wo4E4u1A 註:本場演講不提供午餐。 主辦:輔仁大學宗教學系、教育部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標竿計畫「宗教地景、療癒與社會」辦公室

Read more

[演講]朝聖台灣-用影像社會學探索台灣庶民信仰專題演講

信仰有如空氣,在太平盛世、健康安定的時候,不覺得可貴;但當世紀疫情肆虐全球、奪走成千上萬生命,人們陷入恐慌時,敬天畏神、對生命保持謙卑的信仰,帶來安定人心的龐大力量。王爺信仰的燒王船祭典,源自古代為了對抗瘟疫的儀式。從大甲鎮瀾宮媽祖遶境,到白沙屯拱天宮媽祖徒步進香,之所以形成台灣最龐大長途進香隊伍,是先人渡海來台,面對各種生命挑戰所依賴的生存護佑傳統。不論是燒王船或遶境進香,廟會活動與宗教儀式是先人長期生活智慧的累積,也是台灣庶民信仰的歷史軌跡。對此台灣兩大最重要的民間信仰活動,作者陳逸宏以近距離的影像拍攝,忠實保存跨越三十年來的演變紀錄。介於傳統與現代之間,如何從過去留下的信仰傳統,重新因應社會需求因時制宜,陳逸宏使用鏡頭書寫,反映時代的軌跡,也從影像社會學角度出發,提出了既是觀察者也是參與者的雙重思考。 講者:陳逸宏 攝影記者/東港東隆宮王爺子民/白沙屯拱天宮媽祖香燈腳 曾任媒體副刊攝影記者14年,主跑旅遊與美食。 從小喜歡去廟裡看剪黏,床頭書是山海經跟封神榜。 現為陳逸宏攝影工作室(EyeShot Photo Studio )負責人 主持人:鄭印君(宗教學系系主任) 時間:2022年11月29日 中午12:20-13:40 地點:羅耀拉大樓SL301 報名表單: https://forms.gle/7u734eBnfgoaHkF18 主辦單位:輔仁大學宗教學系、教育部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標竿計畫「宗教地景、療癒與社會」辦公室

Read more

「無處不在又處處不在:當代宗教樣貌的探索」

當代宗教的發展,有何與過往不同的嶄新樣貌?我們又如何透過觀察與感受,看見當代人、物、自然或超自然力量的相互滲透,與其間發展而出的密切契合連結。這些連結的蔓延,除了帶來生命跡象重新延展的可能性外,也讓我們藉由氛圍宗教能夠一起探索當代世界的不確定性。 專題演講:「無處不在又處處不在:當代宗教樣貌的探索」 演講人:林瑋嬪(台灣大學人類學系教授) 主持人:鄭印君(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系主任、「宗教地景、療癒與社會」標竿計畫主持人) 時間:2022/10/25(二) 12:20-13:40 地點:羅耀拉大樓SL301 主辦: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宗教地景、療癒與社會」標竿計畫辦公室

Read more

「療遇之境-宗教地景、療癒與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

「療遇之境-宗教地景、療癒與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 Encountering Terrain of Healing : Religious landscape, healing and society 日 期:2022年11月11日(五)~2022年11月12日(六) 時 間:08:30~17:10 地 點: A 輔仁大學聖言樓1樓百鍊廳 B 輔仁大學羅耀拉3樓志潔會議室 主辦單位:天主教輔仁大學宗教學系 合辦單位: ✦波蘭亞捷隆大學哲學學院宗教學系Institute of Religious Studies, Jagiellonian University, Poland ✦輔仁大學「宗教地景、療癒與社會」標竿計畫辦公室 報名網址:報名連結 實體名額:60人(已額滿) 線上名額:60人,屆時將個別發送線上會議連結。另加開名額 報名截止時間:2022年10月25日(二)17:00 議程:https://reurl.cc/4pxYdL 歡迎踴躍報名參加。

Read more

「知識本體」資料庫工作坊:道法二門道壇資料庫的建制與運用

「知識本體」資料庫工作坊 講師:鄭有容(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博士候選人) 主題:道教「知識本體」(Ontology):道法二門道壇資料庫的建制與運用 時間:2022年5月25日(週三)14:00-16:00 地點:輔仁大學羅耀拉大樓301會議室 備註:本工作坊設有人數限制,報名請洽張超然老師chaojan.chang@gmail.com 主辦單位:輔仁大學 「宗教地景、療癒與社會」 標竿計畫辦公室 合辦單位:輔仁大學宗教學系道教學術發展中心、宗教與數位科技中心 經費來源:教育部大專校院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標竿計畫

Read more

「宗教地景、療癒與社會」 — 世界宗教博物館展覽 – 【新莊地區宗教地景深訪】

"當信仰來到這方土地,綿延出特殊文化" 如果說宗教史是台灣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麼宗教的地景變化就是台灣史的潛流,藉由這個潛流,我們得以一窺歷史那不為常人所悉的一面,深思台灣史的多樣性與複雜性。因為地景面貌變化的背後正是台灣自大航海時代以來為各個文明所影響的表徵。 台灣是一座「信仰之島」,全台有將近三萬個宗教場所供信徒膜拜與聚會,每一平方公里就有一個信仰的聚點,遠遠多於便利商店的密度。這不但是台灣文化多元交融的表現,也是台灣作為「移民之島」的象徵。 本次展覽的宗教地景@新莊,自17世紀經歷了數個民族的融合與變遷,凱達格蘭族武朥灣Pulauan社、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於此地設置長老評議會、鄭氏東寧王國帶入中國式的土官制度、清國的漢化政策、泉州移民等,如此複雜的歷史為新莊帶來多層次的文化景觀。 在展覽的田野調查工作中,將新莊地區數個宗教地景在歷史與地理上的變化,結合人文理論與地理資訊工具——台灣宗教地理資訊系統(GISRL),透過這種人文與科學並行的研究方法,從新的角度發現當代台灣宗教地景,深挖台灣自國際競逐時期,因各個強勢文化與本土各族群文化之間涵化所造就的地景面貌,考掘我們特殊的歷史環境所造就的特殊文化現象。 期待您蒞臨宗博館,一起來探索《宗教地景@新莊》特展! ◢◤購票資訊◢◤ ✺如何入場|憑一票通即可入場參觀所有展間 ✺線上購票| ☞KKDAY: https://reurl.cc/k1WlA9 ☞KLOOK:https://reurl.cc/ErOGqn 線上購票送好禮,單人雙人都優惠 ◢◤展覽資訊◢◤ 《宗教地景@新莊》 ✺展期|2022.09.01(四)-2022.10.30(日) ✺地點|世界宗教博物館6樓 第2特展室 ✺主辦單位| 輔仁大學宗教學系所 輔仁大學「宗教地景、療癒與社會」標竿計畫辦公室 世界宗教博物館 ✺指導單位|教育部 ✺特別感謝|新莊地藏庵-大眾廟、新莊長老教會、新莊聖保祿天主、新莊覺明寺、新莊雷法壇

Read more

聽聲外之音-從宗教儀式與療癒淺談頌缽

聽聲外之音-從宗教儀式與療癒淺談頌缽 主講人:張譯心(「宗教地景、療癒與社會」標竿計畫博士後研究員、宗教學系兼任講師) 主持人:黃渼婷(「宗教地景、療癒與社會」標竿計畫子計畫主持人、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天主教學術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時間:2022年7月28日(四)14:00-15:30 會議連結:https://meet.google.com/otc-jwif-pzt 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kTJTggpLBYRmt55S7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