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氛圍道教 : 道教實踐與研究的新路徑》摘錄

中華民國1111118日上午,輔仁大學宗教系邀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林瑋嬪教授、臺北府城隍廟的李游坤道長以及新竹太初玄清宮的葉峻男道長蒞臨,為系上老師與同學們主講「氛圍道教:道教實踐與研究的新路徑」。


 

主持人張超然老師開場便提到當代道教面對現代化衝擊時,確實出現一些挫折以及需要面對的困境。本次的講座承繼林教授先前(1025日「無處不在又處處不在:當代宗教樣貌的探索」演講)所探討的「氛圍宗教」主題,更聚焦於「道教」領域的討論。此外,也同時邀請林教授研究的兩位主要對象:李游坤道長與葉峻男道長,來和大家一起探討道教傳統科儀與氛圍塑造的相關經驗。

林瑋嬪 老師

 

林教授首先向大家說明「氛圍宗教」的概念。她指出現代宗教有不同的存在形式,尤其強調飄散在感官、無意識之中,以這種相對發散、隱晦且具感染的形式來吸引人們她認為這正是適合二十一世紀個人的宗教方式。林教授介紹了西方學者安格克(Matthew Engelke)基於「物質─符號理論所發展出的「氛圍信仰」概念。由於現代西方在公共空間不能出現宗教符號,於是宗教團體透過公共藝術來傳達一種模糊、曖昧的宗教氛圍。此外,林教授也通過展示李、葉兩位道長在安龍儀式中有別於以往的呈現方式,來說明他們所展現的「氛圍道教」。

 

李游坤 道長

 

李游坤道長出身在傳統的道教世家,本身具有藥學相關的大學學歷,擅長以現代理性與商業的角度去轉換傳統科儀,來服務信仰者。李道長表示,「安龍」原本是一個小的儀式,但在葉道長的巧思下,讓人因此感染而認識道教,這是很大的改變。過去自己在嘗試改變道教科儀時,是非常困難的,也曾遭受長輩的批評,但由於自己比較不在乎這些批評,更願意嘗試一些新的做法。

李道長特別提到,一次基隆中元祭,自己不但用了明華園的布景,還請了四位交響樂的老師來作為後場樂師,為道教科儀伴奏;另一回則是和李豐楙教授到聖地牙哥大學去表演道教儀式,當場排了一隻米龍,在場的外國學者都感到十分驚奇。李道長後來也曾到雲南和香港演法,這也使得一位香港道長特別向他請教「安龍」儀式,而將這樣的儀式推廣到海外。

 

葉峻男 道長

 

葉峻男道長則為大家播放了幾則他自己「安米龍」的紀錄影片他強調自己「始終只是傳統信仰的執行者」,只是把道教儀式精緻化,展現不一樣的視覺饗宴,讓人們更容易聚焦在傳統儀式之中;也希望通過精緻化米龍儀式,使儀式能夠更容易讓人接受與理解,適應現代人思維與生活方式。

 

交流互動

 

兩位道長的生動、精采講解,張老師特別補充,兩位道長不僅出身宗教家庭,具有良好的宗教素養,同時也都是本系校友,受到一定程度的學術訓練,所以更能以流利口條闡述艱澀的古文儀式以及其中所代表的意涵,並在推陳出新的過程,仍然保存道教核心理念,得到師承傳統的支持。張老師也提到,過去道教學者更多關注道教的經典教義,以及儀式專家所演行的科儀細節,相對忽略了群眾感受,林老師的研究以及兩位道長的努力,共同的特點在於他們都關心群眾的需求,懂得創造更適合現代人的氛圍,作為引領他們重新回到宗教領域的新途徑。

 

 

現場觀眾也提出了各式問題。如有人問到:「傳統儀式如何與現代思維去結合,或傳統與現代之間分際如何拿捏?」李道長認為,要把傳統語言用現代的方式、氛圍展現出來,才能讓信仰者一同融入。他強調「做儀式要有感動,才有感應!」李道長自詡為「話療師」,主張道教要隨著世道不斷演進,不應只是依循傳統科儀,更重要的是要達到撫慰人心的目的。本場次演講,就在主持人、林教授、李道長、葉道長與聽眾之間熱切的互動之中,拉下了帷幕。

 

Leave a comment